2021 年 12 月 18 日將進行的核四公投,是四案中歷時最久的一案。核四歷經數十年的討論,過程中各種安全問題不斷被提出,卻仍面臨公投。核四一旦續建,在安全、環境或是財政上對臺灣來說都是一大負擔。
針對核四公投案,沃草特別推出專題,希望跟大家一起思考,臺灣到底核四不核四?
核四附近海域有多達五條斷層。
雖然挺核四方主張核四機房附近的斷層不屬於核能法規定義的能動斷層,然而臺灣位於斷層帶,核四附近海域就有多達五條斷層,下方更有長達兩公里的 S 斷層,許多設備是 20 年前的設計、中間又不斷變更與停建的核四,安全讓人難以放心。
不是很安全。
核四興建過程多年來施工問題不斷,除了遭監察院糾正 19 次、罰鍰 2290 萬元外,甚至發生台電和廠商錯誤解讀設計圖,導致管線裝錯這種離譜的意外。對此,台電和挺核四方的辯解竟然是「錯誤是台電主動發現的」、「是因為設計圖不明確」。
粗估至少還要花 700 億。
核四一號機未通過原能會安全測試、二號機尚未完工。曾五度追加預算,目前已花 2838 億,若要運轉,粗估至少還要花 700 億。與其繼續花錢在不確定是否能運轉的核四,還不如儘早投入能源轉型。
不見得。
原能會表示,若要續建核四,必須重新申請建照、重做環評、找零件與廠商,還得重新評估斷層的影響,原能會估至少 10 年才可能完成。何況像核四這樣的大型機組,從零到滿載發電至少需 2-3 天,也不像其他電廠可以在短時間就恢復供電量,反而增加停電時間及提高系統負擔的風險。
可能不行。
專家研究指出,馬前總統主張的讓核一、核二、核三、核四都繼續運轉的以核養綠模式,其電力系統的空氣污染物排放量和當前政府非核減煤的能源轉型情境相比,非核減煤比以核養綠的空污還少25%。核四可以解決空氣污染的主張恐怕是政治操作,而非科學事實。
目前沒有共識。
儘管擁核方、藍營政治人物紛紛表態願意將核廢料放在他們家,然而他們的鄰居願意嗎?臺灣社會目前對於核廢料該何處去毫無共識,只能放在核電廠裡。依原能會的統計,預估核電廠運轉 40 年除役後,將會有 74 萬桶低放射性核廢料、約 5,048 公噸用過核子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