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三天的經貿國是會議於本週一(29日)落幕,政府彙整的官方版「共同意見」也隨之出爐,卻引起不少爭議。從分區會議到全國會議,沃草採訪與會代表、彙整出包括代表取樣性不足,弱勢聲音消失、意見分類不清,強迫代表背書、前置作業倉促導致代表無暇準備等種種問題。例如批踢踢實業坊PTT站長陳奐宇就聲明,馬英九總統宣稱儘快通過服貿、貨貿協議是大家的「共同意見」,但他並不支持這項「共同意見」,因為政府配套及審查機制都沒有完備;多位與會代表質疑,政府只是要營造廣納雅言的假象,並非真正有心採納各方意見。
代表性不足導致意見偏頗 官員球員兼裁判?
國是會議進行時,便有不少代表針對「與會代表的代表性」提出質疑。台大學生代表邱丞正就指出,本次會議的代表取樣可能導致意見偏頗的情形,「能夠西裝革履、穿著正式來開會,還要能台風穩健、口條清晰的提出具體意見,這些人多半原本就是贏者。至於弱勢者,平常就很難被政府看到、更別說能拿到邀請函,進來這裡發言。」
此外,他也提出現場有不少官員抽籤發言、或各部會事務官回應代表意見,但若政府官員的發言也被納入會後統整意見之中,則難免有「球員兼裁判」的嫌疑,「(政府)多幾位事務官、政務官發言,這些意見不就變成多數意見了?」對此,他建議各部會若要回應代表意見,應在會後用口頭輔以書面的方式完整陳述,而非在主要討論階段提出。他也建議,若要再開此種大型會議,應設法擴大會議代表來源,並研究如何增開發言管道,如美國wethepeople網站機制,就可讓更多民眾一同參與討論。
邱丞正也質疑,不少地方政府代表,如金門縣、澎湖縣、以及雲林縣,發言時不斷替地方發聲,「為什麼地方政府一定要借這個會議才能對中央喊話呢?我們的政府溝通機制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意見分類標準不清 淪為政策背書工具 **
國是會議每日會後都會整理出「共同意見」、「多數意見」,以及「其他意見」,但意見分類標準不清,甚至有代表發言完全沒有被列入,也引發質疑。泛科學新聞網專欄作者廖英凱就對此質疑提問,「我可以理解意見分類,但有些發言卻完全沒有被放進去,主辦單位請先說明刪除的原則。有產業界說先拚經濟,也有人說環保優先,這些應該都要列上去才對。」宜蘭大學學生會會長陳彥迪則說,共同意見是行政院長承諾會努力當做施政方向的,但如落實勞工保障、縮小貧富差距等,都僅被列為多數意見,是否在後續政策考量上可能被略過?
陳奐宇比喻,房間沒整理好,就不要談出去玩,「馬英九總統宣稱儘快通過服貿、貨貿協議是大家的共同意見,至少我本人沒有支持要儘快通過服貿協議,就算與中國、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都要把配套機制、審查機制通過後,才有儘快通過可言!」而北中南東會場中,都有與會代表因黑箱服貿引爆的318學潮,來提出正反意見及論述,但主辦單位卻將「儘快通過服貿、貨貿協議」列為共同意見,甚至馬總統都在會議開始前的致詞蓋棺論定,把反對、應加強監督和配套機制的訴求都掩蓋掉。
另一位台灣大學學生陳家陞則表示,本次會議共同意見過於空洞,「有些論述我幾乎沒印象,但我清楚記得的意見卻連『其他意見』都沒有被列入。」他也質疑,若是統整報告跟討論內容不盡相符,這些被挑選過的「共同意見」是否淪於政府拿來替政策背書的工具?對此,他建議政府應在意見後註記是哪幾位代表發言,讓與會者更清楚逐字稿如何被歸納為意見。
輪到台北藝術大學學生劉庭均發言時,他首先抨擊該份綜整報告的實質效益,「共同意見有些只是形式上的空洞發言,決定納入共同意見的表準為何?」他舉例,本次會議也有不少關於勞基法時間不足的討論,卻完全沒有列入意見中,而許多企業公開違反勞基法, 報告中卻不見相關檢討?他呼籲,政府應開放一定比例名額讓網路民眾報名,讓弱勢族群也能發聲、被犧牲的聲音也能進入會場,以解決會議代表性不足的詬病。
對於這些質疑,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則回應,意見彙整時考慮到四場分區會議、網路意見,再加上不能來的代表以書面提出,最後以質化加上量化的方式做分類。其中,較多代表提到類似看法、沒有什麼代表反對的意見,就被列為「共同意見」;但共同意見若牽涉到不同群體間利益衝突,即便提出時沒有人明顯反對,衡量後仍會列入多數意見。他強調,「既然意見很多,無可避免的在區分時會牽涉到主觀判斷」,但所有意見都會被納入記錄,當做未來施政參考,不會有遺漏。
針對管中閔的回應,仍有不少代表質疑,綜整報告中,將學運的引爆點總結為「加速兩岸經貿協議審議,若有疑慮,可考慮採用附帶決議,並搭配緊急磋商機制處理」、「儘速通過貨貿」、「加入區域整合」等洋洋灑灑數點列為多數意見,對學運訴求,卻只在共同意見中列出一句「籲請立法院加速進行兩岸協議國會監督法制化工作」,對於其他考量則皆列於其他意見。
代表遴選不透明 前置作業倉促
事實上,本次國是會議從前置作業開始,就引起不少詬病。北區分區國是會議在六月底結束後,沃草記者現場訪問師大學生會長林偉強,他表示學生代表的遴選標準並未公開,到底是由學生會找人?或是由學校推推派?沒有人知道。這樣選出的代表真能代表所有學生意見?「若程序上有問題,我怕我用我師大學生會的名義,是被拉來替這個會議背書。」
「國是會議前置作業上有缺失,可能只是呼應當初說要廣納建言,但細節卻未注意。」而會議相關資料在召開當週才寄出,當時全台灣大專院校都在期末考,實在無暇準備,「坦白說,學分重要,還是開這個會重要?」他抨擊,如此大型的會議卻舉辦的這麼倉促,實在不應該,既然政府三月學運之後就放話要召開國是會議,為何到了六月仍準備不周?他笑說,「準備作業不如外包算了,反正山也BOT,海也BOT,不如國是會議也BOT吧!」
影片:PTT站長陳奐宇發言紀錄

圖說:為期三天的經貿國是會議於本週一(29日)落幕,政府彙整的官方版「共同意見」也隨之出爐,卻引起不少爭議。踢踢實業坊PTT站長聲明,「馬英九總統宣稱儘快通過服貿、貨貿協議是大家的共同意見,至少我本人沒有支持要儘快通過服貿協議,就算與中國、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議,都要把配套機制、審查機制通過後,才有儘快通過可言!」

圖說:綜整報告中,將學運的引爆點總結為「加速兩岸經貿協議審議,若有疑慮,可考慮採用附帶決議,並搭配緊急磋商機制處理」、「儘速通過貨貿」、「加入區域整合」等洋洋灑灑數點列為多數意見,對學運訴求,卻只在共同意見中列出一句「籲請立法院加速進行兩岸協議國會監督法制化工作」,對於其他考量則皆列於其他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