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榮前瞻計畫延續威權時代模式 恐開大規模迫遷地獄之路

作者
查無此人
發佈時間2017/4/17 04:40:00
最後更新2019/12/25 01:17:31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出席立院經濟委員會前瞻計畫「軌道建設」公聽會,痛批此次前瞻計畫「軌道建設」將開啟「通往地獄之路」。(攝影/蕭長展)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今(17)日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前瞻計畫「軌道建設」公聽會發言砲轟,此次「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存在「不合理、不明確、不尊重基本人權」三大問題。徐世榮指出,前瞻計畫延續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由中央主管機關提出「興辦事業計畫」主導建設開發的行政程序模式,把環評、都市計劃、土地徵收審議等機制視為附庸,更將引發地方政府進行另一波大面積「區段徵收」,可能導致11萬5千人面臨迫遷處境。徐世榮痛批,前瞻計畫「軌道建設」是「通往地獄的道路」,呼籲立院將計畫退回行政院重新擬定。

經濟委員會今日就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召開第四場公聽會,針對「軌道建設」項目邀請專家學者表達意見。不過,因「軌道建設」於前瞻計畫8年8千8百億元特別預算總額中佔4,241億元,加上政府每年編列的軌道建設相關公務預算後,更上看9,558億元,受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新北市長朱立倫、高雄市長陳菊、基隆市長林右昌、宜蘭縣代理縣長吳澤成、嘉義縣長張花冠、桃園市長鄭文燦、臺中市長林佳龍共七位縣市首長都親自出席,表達地方意見。另外,臺北市、新北市、苗栗縣、屏東縣、臺東縣、新竹市則派出副市長或副縣長出席,臺南市亦由副市長張政源代表出席。

受國民黨團邀請,長期關心土地徵收問題的徐世榮今日出席公聽會,並於發言時痛批,此次前瞻計畫延續過去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推動重大建設計畫的行政程序模式,以「興辦事業計畫」為尊,讓環境保護、土地使用、土地徵收這三項必須同時提出的計畫,以及與此相關的環評、都市計劃、土地徵收審議機制都淪為「花瓶」,只能配合政院核定的「興辦事業計畫」而行。徐世榮指出,無論是國民黨執政時推出的「桃園航空城」,或是民進黨執政的臺南市「鐵路東移」都是相同模式,最後也造成建設計畫只重視經濟效率、經濟成長,並將環保、國土規劃、基本人權等其他重要價值排除在外的後果。

新北市長朱立倫(左上)、高雄市長陳菊(右上)、基隆市長林右昌(中左1)、嘉義縣長張花冠(中左2)、宜蘭縣代理縣長吳澤成(中左3)、桃園市長鄭文燦(左下)、臺中市長林佳龍(右下),共七縣市首長出席今日前瞻計畫「軌道建設」公聽會。(攝影/蕭長展)

針對交通部提出的前瞻計畫「軌道建設」計畫書,徐世榮也指出,計畫書內容粗糙、充滿浮報及杜撰的數字,其中許多預估的數據是如何得來,則完全沒有交代,「如果是我的學生寫這種報告,我馬上把他當掉」。徐世榮強調,前瞻計畫除了政府編列特別預算,需要建設的地方政府也必須拿出部分自籌款項,而以媒體日前報導臺南市長賴清德提到自籌款主要來自「區段徵收」,在各地方政府財政赤字嚴重下,恐將出現以大面積「區段徵收」來湊足自籌款的局面。

徐世榮估計,此次「軌道建設」將近兆元的預算規模, 若引發各地方政府為搶食而大興「區段徵收」自籌財源配合建設,恐將導致11萬5千人面臨迫遷處境,是一條「通往地獄的道路」。他呼籲立院應即刻停止審查、將「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退回行政院重擬。

同樣受國民黨團邀請,臺灣科技大學光電工程所助理教授、反南鐵東移全線自救聯合會會長陳致曉也於公聽會砲轟,以政府過去興建高鐵時將各站設於距離市區3、40分鐘的地區,最後造成土地炒作及高空屋率為例,前瞻計畫恐將淪為另一項「舉債炒地計畫」。陳致曉也砲打臺南市長賴清德指7百億元自籌款透過「區段徵收」、「市地重劃」籌措的說法,並強調,這兩項方法不只造成大規模迫遷,其中的行政程序更有許多大法官解釋已認定「違憲」的部分,如果臺南市政府還要透過這些方法自籌財源,絕對不能夠讓相關的「軌道建設」計畫通過。

臺南市副市長張政源(攝影/蕭長展)

針對徐世榮、陳致曉點名「臺南鐵路東移」及臺南市政府開砲,臺南市副市長張政源澄清強調,臺南鐵路沒有東移,目前通過的方案都是2009年行政院就核定的,從來沒有改變,希望外界不要混淆視聽。張政源也強調,現在臺南市府推動的是最為可行、拆遷最少的方案,不只依法補償,還推出了絕無僅有的照顧方案,不管情、理、法層面都有兼顧。張政源發言引發陳致曉不滿,於臺下高分貝痛批「說謊」、嗆聲「辦聽證會來對質,你敢嗎?」,徐世榮也發聲批評要張政源「不要提供錯誤訊息」,雙方你來我往,不過,張政源最後仍順利完成報告。

而針對徐世榮指交通部的報告過於粗糙,交通部長賀陳旦回應表示,從「求全」的角度來說的確還有改進餘地,但絕非如外界認為,是一兩個月內匆忙「交卷」的成果。對於徐世榮指未來受拆遷影響人數將高達11萬人,賀陳旦則表示「這個數字應該是高估了」,並強調,雖然他未仔細地去「點人頭」,但這看起來短短幾頁的報告,其實都蘊含了1、2百頁以上的報告內容,且在「軌道建設」全部38項計畫中有35項以上,都有完整的報告及數據,包括徐世榮提到的土地徵收問題,交通部也有初步的估計,事後可再提供完整資料給專家學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