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籍在港資深投銀高層香港與中國因了解而分手

作者
發佈時間2014/10/21 09:12:00
最後更新2019/12/25 01:33:13

(網友Kwailau Fong二次創作、提供)

佔中運動進入第22天,香港警察對泛民主派抗議人士動用私刑,再度激起民怨,即使香港特首梁振英態度強硬堅持「恢復交通」,許多佔中人士繼續進行抗議,官民緊張情緒到了最高點,究竟香港會走向怎樣的未來?「香港與中國,可以說是因了解而分手。」一位長住香港超過二十年、持有香港永久居留證,並曾擔任外商投資銀行高層的台籍主管匿名接受《沃草》專訪,據他觀察分析,「雨傘革命」讓中國慌了手腳,1997年香港回歸時承諾「五十年不變」,但沒明確說要給香港民主,當年在鄧小平「馬照跑、舞照跳」的保證下,香港人看似平和的回歸祖國懷抱,但是,「九七回歸的民族主義大旗下,掩蓋的是個見不得人的膿瘡。過了十七年,香港人下定決心要勇敢地把膿瘡上的膠布撕開,可是中共還沒有準備好。」

以下《沃草》以第一人稱形式,原汁原味重現本篇訪問:

我從1990年開始被公司從台灣外派香港,到了1992年舉家遷往香港的半山居住,住到2012年。依據香港法律,在香港落籍七年、有繳稅證明就有三星永久居留證,我也因此成為香港永久居民。住在香港二十年,是我人生很好的經驗,我也感覺自己是香港人。

雨傘革命如果發生在十年前,我會很訝異,但現在卻不覺得奇怪。要了解香港,必須先了解中國,以及中、英如何在香港這塊土地上對弈的近代史。香港因為《南京條約》被英國殖民了150年,之後清朝又割讓九龍,這些歷史的不平等條約,卻意外讓香港島在中國的動亂中免疫,進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如果把時間快轉到鄧小平掌權,鄧小平在文革期間被鬥爭得很慘,因為他想要推動市場經濟,他掌權後決定收回香港,除了宣告民族主義的勝利、樹立自己的執政威望,並作為對中國示範資本主義的據點。

從1984年的到1997年香港移交的13年過渡期,世界局勢與香港一點也不平靜。1980年代開始,英國首相「鐵娘子」和美國總統雷根聯手推行金融貿易自由化,1990年代讓資本主義大勝、東歐共產政權垮台,東歐諸國在經濟與政體都轉為和西方一致,但中國沒有。中國甚至在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中共派出坦克血腥鎮壓學生,這簡直讓香港人嚇呆了,因此香港至今每年都有規模龐大的紀念大會,帶著蠟燭弔念六四的犧牲者。

在中國動盪的期間,很多中國人偷渡到香港,但才安頓不久,就要被中國收回還得了?1984年鄧小平承諾香港五十年不變,提出「舞照跳、馬照跑」的口號,六四事件讓香港人心惶惶,因此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要在六四之後收攬人心,堅定中國要走市場經濟路線,也讓香港吃了定心丸--畢竟領導人保證了香港的生活方式不變、資本主義模式不變。

香港回歸時是中國夢起飛的年代

要了解香港,必須非常關注中國,但過去很長時間台灣都避談中國,也忽略香港。香港最後一任、也就是第28任香港總督很有政治頭腦,表示要推動香港民主,還有擴建啟德機場,在赤鱲角填海造陸蓋機場。彭定康幾年之內就搞定這些建設,花光香港的多年累積的財政盈餘,讓中國媒體天天撻伐他推動民主、罵他亂花預算,但是以事後諸葛的角度,這些抉擇是對的,可惜香港民主卻沒有推成。

90年代初期,香港是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香港重要的行業除了金融還有房地產,很快嗅到中國要開放的味道。1991年,我因為在外資投資銀行任職,前往香港常駐、同時經營中國的業務,因此取得永久居留權,即使當時我一點也不懂中國,第一次在上海下飛機,聽到上海話,還以為聽到法文。

當時從香港到中國,感覺遍地是機會,中國雖然窮,但是什麼都敢試,什麼東西都可以試點,台灣話稱這樣的衝勁是「拚經濟」。例如我去過武漢鋼鐵,整個規模是50萬人,我小時候台南也才40萬人啊!醫院、法院、葬儀社都是鋼廠的一部份。當年中國企業都會進行「股份式改制」,先把不具競爭力的業務放一邊,分割出最有競爭力的部分,成立公司並上市,因此先後出現在中國大陸上市、給中國人買的A股與給外國人買的B股,以及在香港上市的H股,去紐約上市的N股等等。

在A股只有幾支的時代,好多支本益比燈號都顯示999,我問當地人這怎麼回事?原來是本益比都破千,但是數據燈只有三位數,因此只好顯示999,想想現在本益比兩位數就了不起了,遑論破千?短短幾年內,中國政府就迅速累積了財富,支用預算方式也變得不同,例如打個山洞就花了幾百億人民幣,對中國政府根本無足輕重。

香港土地資源被財閥壟斷

中國累積鉅富,也對香港百姓的生活造成實質影響。原本住香港就百物皆貴,在香港的美國學校讀書,一年不含學雜費、書本費,光是學費一個人就要3到5萬美元,但這還不是最貴的,20年前,半山地區80坪大樓中古屋的租金就要10萬港幣,現在中國有錢後,租金更是三級跳。

香港財團壟斷土地的情形,比台灣嚴重更多。香港六大家族以李嘉誠為首,是少數能夠去競標土地租約、大興土木的財閥,加上中國人民可以購買香港的房地產,而香港政府無權審查中國移民,造成大量中國人移居香港,中國財閥也湧進香港炒房炒樓,讓問題一發不可收拾。

中國改革開放前,有三分之二的香港人住在公屋,現在這個比例則是25%左右。那些外表30到40層、被命名為「某某邨」的超大社區就是所謂的公屋,裡面坪數大概16到20坪,一家大小五、六口,睡覺起居吃喝拉撒煮飯洗澡都在同一間屋子,由於家裡空間太小,許多菲傭只能睡在客廳,假日時被主人轟出門去「放假」,很多菲律賓人便在中環皇后廣場鋪紙箱打麻將、唱卡拉OK,而香港購物中心寬敞明亮、富麗堂皇,大概是補償人們假日時不想待在鴿子籠家中的心情。

即使是這麼侷促的生活空間,公屋仍供不應求,現在香港人卻要排隊七、八年才能抽公屋。九七回歸以前香港人至少有房子住、生活過得下去,但是現在生活每下愈況,出現越來越多中國太子黨,檯面下交易樣樣來,讓香港人越來越受不了。

專制黑影腐蝕香港的文化、環境

香港跟中國,可以說是因了解而分手,1997年香港回歸,但同年度就發生亞洲金融危機,香港股市崩盤;到了2003年則爆發對香港衝擊非常大,當時整架747飛機裡面,竟然只有我一個乘客!

2003年為了要度過SARS危機,香港當局開放陸客自由行。而香港的面積只有台灣的三百分之一,每年陸客人數卻是台灣的十倍多,每天出門都覺得要被陸客淹沒,台灣人聽到鼎泰豐餐廳疑似有陸客小童當桌尿尿都嚇傻了,香港這種事天天上演,不只人潮,連空氣汙染都從中國飄到香港,現在飛機起降都只能看到香港半空蒙著一層灰,但二十年前站在中環高樓,是可以看到廣東的山!

開放陸客自由行的當年,中國委派的香港特首董建華也提出《基本法》第23條,立法禁止顛覆中央政府,引發50萬香港人在2003年7月1日上街遊行,抗議議會侵害新聞、宗教及結社自由。

香港和台灣不同,並沒有統獨議題,但香港立法會一開始三分之二席次官派、不得改選,現在比例降到二分之一,很像是台灣當年的萬年國會。加上董建華推行「母語教育」,也就是用中文教學,但香港之前都是在學校學英語,回家講廣東話,學英文的環境被剝奪,讓香港人無法接受。2012年七月,中國對香港甚至推出「中國模式國情專題」的國民教育,要灌輸香港人「愛國觀念」,這些決策對香港的衝擊非常大,也引發香港人大規模遊行,反對中國洗腦。

90年代的香港媒體,擁有世界級的水準,例如英文版的《南華早報》,過去是一流的英文報紙。但是近年來,香港多數報紙都被有中資背景的財團買下,每個媒體人開始形成心中的小警總。

分析中國的心態,理所當然覺得香港屬於中國;香港人的心態卻是,香港的確是中國的一部份,但香港屬於全世界,是「世界的香港」。九七回歸到現在才17年,但是環境、文化卻被中國腐蝕得太快了,各種原因讓香港人終於忍耐到了極限。

香港人勇敢揭穿瘡疤、面對非民主的缺陷

今天再回頭看「舞照跳,馬照跑」,就會明白港人當時迎接一國兩制,內心深處其實是帶著屈辱的。

1997年時,我帶著台灣人的眼光,親身見證了那一段歷史。香港回歸中國的心情很複雜,英國雖然沒有給香港完全的民主,可是英國社會崇尚法治、尊重人權。除了沒有投票權外,香港在英國統治下,享受了民主自由法治社會的所有好處。重回中國當然帶給香港「中國人站起來了!」的民族主義光榮感,可是在國際社會上說自己是中國人,不但沒有絲毫的驕傲感,還得難為情地解釋香港人不完全等於中國人。但既然沒別的出路,只好催眠自己,就開心的接受吧。許多香港人的口頭禪是「開心都好囉」,畢竟,誰喜歡被別人殖民呢?

這次的佔中行動,「學習做一個公民!」這句話讓我非常感動,這是香港人要撕開自己的瘡疤,否定過去「舞照跳、馬照跑」的香港,勇敢面對香港社會的人格缺陷。這是香港人的集體反思,相較於多年來已經習慣為民主而奮戰的台灣人,香港人站出來,是更需要一些額外勇氣的!

圖說:究竟香港會走向怎樣的未來?一位長住香港超過二十年、持有香港永久居留證,並曾擔任外商投資銀行高層的台籍主管匿名接受《沃草》專訪,據他觀察分析,「香港與中國,可以說是因了解而分手。」

撰文:陶曉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