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遭受颱風侵襲,對人民生命財產衝擊甚大,但目前僅有中央氣象局能發佈颱風、豪雨等災難性天氣預報,民進黨籍立法委員葉宜津提案,適度放寬民間報導限制。但今(14)日《氣象法》修正公聽會中,學界、氣象主播皆憂心開放颱風等災難預報會導致資訊混亂,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氣象公司業者彭啟明則認為,氣象預報屬憲法言論保障規範,氣象公司能整合更多資訊給民眾,而非與氣象局打對臺。氣象局局長辛在勤表示,不反對適度開放氣象法,但災難應變準則仍需思考。
現行《氣象法》規定,「全國氣象、地震或海象等現象之預報或警報,由中央氣象局統一發佈」,但規定,個人、學校、民間機構經中央氣象局許可,也能發佈氣象、海象預報,不包含警報或災害性天氣預報。民進黨籍立委葉宜津認為,開放民間預報卻排除「災害性天氣」,不利大氣科學發展,因而提案進一步開放民間預報限制,並修法規範媒體誇大、聳動的氣象報導。今(14)日交通委員會進一步召開公聽會,廣納各界意見。
學者:防災應為首要考量

臺大大氣系教授郭鴻基表示,適度開放中央氣象局資料由民間詮釋,並以此協助政府,對氣象學界與實務發展有幫助。但災害預報攸關人民生命、財產,不只是學理問題。減災、防災應為政府首要考量,其次才是發展、改善氣象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鄒治華贊成適度開放民間發佈「預報」,與政府交流,但民眾不具氣象知識,預報必須同時註明氣象局發佈的警報及災難性預報,以降低風險。
氣象主播:中央氣象局預報優異
現場華視及民視電視台的氣象主播都反對開放民間災害特報。華視氣象主播吳德榮認為,氣象預報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確,預報關乎人民生命財產,任何個人或公司都無法承擔,「這麼燙手的山芋還是丟給政府來做吧」。吳德榮認為,氣象局資訊龐雜,應以氣象局為主提供政府防災資訊,「過度開放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吳德榮表示,台灣媒體除了中央氣象局,還會播報美國颶風中心、日本氣象廳的氣象資訊,時常過度誇大內容或翻譯錯誤,造成混淆。此外吳德榮強調,中央氣象局對颱風掌控是世界數一數二,只有美國因為有氣象飛機而讓播報準確度略勝,除此之外幾乎打敗世界各國。
氣象公司業者:民間天氣預報是憲法保障範圍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認為,政府未規範經濟情勢預測,股市大跌也會衝擊民眾,「為何預測天氣就不行?這是憲法人權概念」,「如果只能報晴天、雨天,氣象公司就可以關掉了」,氣象公司對預報相當謹慎,不是要跟氣象局打對臺,只是整合更多資訊給民眾。此外,彭啟明指出,目前行政單位氣象預報證照核發未能組織化,執行上有缺陷,政府更應釋出資源給民間,精進彼此合作。
PTT大氣板鄉民:「討論」及「預報」必須界定
公聽會也邀請到PTT大氣板板主楊佳勳分享,他表示,PTT大氣板成立12年,許多對氣象有興趣的業餘網友會在板上討論,但網友的行為究竟是「討論」或者「預報」,政府必須界定清楚。楊佳勳表示,他支持颱風警報等災害性預報必須予以適度限制。
氣象局長辛在勤指出,氣象預報是以觀測結果為基礎,但現行許多預報僅是分析他人的預報,導致社會上充斥各種氣象資訊而混淆。辛在勤認為,「氣象產業」不同於「氣象預報」,氣象產業的目的是對特定對象提供氣象服務,放寬法規不見得能促進氣象產業發展。辛在勤表示,氣象局不反對適度開放《氣象法》,但災難應變準則仍需思考。
撰文:武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