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憂貨貿吞噬台灣產業 鄧振中已開放無法再回去

作者
查無此人
發佈時間2015/12/9 10:25:00
最後更新2019/12/25 01:24:53

第13輪貨貿談判即將於本月下旬登場,國民黨立委李貴敏今日主動舉辦「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公聽會,邀集產、學界代表發表意見。(攝影/蕭長展)

貨貿最快將於年底完成談判,儘管政府不斷宣傳簽署的必要性,仍無法化解民眾疑慮。國民黨立委李貴敏今(9)日於立院舉辦貨貿公聽會,與會的淡江大學商管學院教授蔡明芳表示,近年來中國因經濟減速、產能過剩,不斷採取低價傾銷策略並積極發展國內「紅色供應鏈」,連帶導致我國受到影響出口量大幅下滑。他接著指出,政府不斷強調簽署貨貿的重要性,但公布的數據卻顯示出口下滑是因我國產業遭紅色供應鏈替代,質疑「簽了就不會被替代?」。

對此,經濟部長鄧振中回應表示,紅色供應鏈衍生的替代問題及中國低價傾銷策略,是每個跟中國從事貿易的國家都面臨的狀況,並強調現在已經開放了,「沒辦法再關回去」,重點是怎麼加強處理反傾銷。鄧振中也反問蔡明芳,「不然你告訴我還有更好的方法嗎?」。

因應本月下旬即將登場的貨貿第13輪談判,國民黨團副書記長李貴敏主動於今日在立法院舉辦「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公聽會,石化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寶郎、橡膠公會總幹事陳鈺光、全國漁會總幹事林啟滄、中華經濟研究院所長劉孟俊、淡江大學教授蔡明芳等產、學界代表受邀到場發表意見,而經濟部長鄧振中、農委會主委陳保基、陸委會副主委林祖嘉亦列席為政策進行辯護。不過,與貨貿息息相關的面板業、食品加工業、農業均無代表出席會議。

淡江大學商管學院教授蔡明芳於會議中表示,如果政府只急於簽署貨貿協議,卻沒有釐清我國產業優劣勢及規劃完整因應措施,將可能對經濟造成傷害。(攝影/蕭長展)

蔡明芳於會議中發言表示,過去談國際貿易時都強調要自由開放,卻忽略了經濟學上的重要前提,就是自由貿易必須基於比較利益及互補關係;但是,在中國迅速發展紅色供應鏈的情況下,雙方貿易的競爭強度大於分工合作的對等關係,在這種情況下貿然簽署貨貿,雖然部分產業能享有零關稅降低貿易成本的好處,但同樣會大幅加強中國傾銷及弱勢產業遭到取代的可能。

蔡明芳接著指出,台灣跟中國很近,沒道理不去中國這個市場,但現在的情況是,我國的廠商進去的不是市場,而是中國的工廠;許多產業都是在這個情況下將技術及人力帶到中國,結果逐漸被中國廠商替代,排擠於紅色供應鏈之外。蔡明芳強調,自己並非反對貨貿,但政府在簽署前必須仔細斟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貨貿」;政府必須指出我國在這場競爭中的優、劣勢是什麼,並規劃好因應措施,否則「只有一再的畫大餅,對我們的經濟會是種傷害」。

經濟部長鄧振中強調,沒有人會說簽了貨貿就可以把台灣經濟救起來,這只是提升整體經濟的其中一環。(攝影/蕭長展)

對於蔡明芳的質疑,鄧振中表示,大家都希望能達成如「無菌室」般的完美控管,但實際上是辦不到的。鄧振中強調,不是簽了貨貿,台灣經濟就可以「救起來」,這只是提升整體經濟的一個環節。接著,鄧振中話鋒一轉表示,救經濟包括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譬如「把教育做好,讓我們教出來的孩子能夠讓企業界所用,讓企業界不要頭疼,還要再開班訓練」;如果每個環節都能做好,經濟才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