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民主連合召集人賴中強於今日接受《沃草》專訪時表示,貨貿談判近日快速進展,但和服貿協議一樣,仍充滿黑箱及不民主的問題。(攝影/蕭長展)
去年,兩岸服貿協議簽署及審查過程問題重重,引發五十萬人走上街頭「反服貿」。而剛於本週一完成最新一輪談判的兩岸貨貿協議,目前只剩10條文還待磋商,下一輪談判將火速於下月展開,預計將在年底或2016大選前完成談判。對此,經濟民主連合召集人賴中強於今(25)日接受《沃草》專訪時表示,貨貿近日進展快速,但可能直接受影響的農民、工人卻對開放項目及實質影響都不清楚,程序上爾爾充滿黑箱及不民主,和服貿問題一模一樣。賴中強也強調,若馬政府執意硬推貨貿,恐將重蹈服貿覆轍。
第12輪兩岸貨貿談判在23日晚間落幕,雖然我國政府極力爭取的汽車、面板、工具機、石化四大產業出口項目降稅有重大進展,但因中國仍有707項農產品遭我方管制進口,認為我方應給予比照WTO會員的「貿易正常化待遇」開放管制,而導致談判未達成結論。不過,參與談判的經濟部國際貿易局長楊珍妮於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本次談判進展順利,貨貿文本的70條條文現在只剩10條文還待磋商。雙方預計於12月中、下旬火速再進行第13輪談判。
對於馬政府於卸任前加快貨貿談判速度,但相關業者、農民及工人對貨貿將開放項目及衝擊影響仍不清楚,公民團體「經濟民主連合」召集人賴中強今日接受《沃草》訪問發表看法。賴中強表示,經濟部近日大肆宣揚針對貨貿已舉辦過數百場溝通說明會,也強調部長鄧振中有持續和紡織、鋼鐵等各個可能受貨貿影響的公會進行餐敘交換意見。然而,賴中強強調,如果政府沒有提供充分詳實的資訊讓業者和勞工知道可能受到的衝擊,辦再多公聽會都只會流於政令宣導。
賴中強以中國希望開放的707項管制農產品為例指出,政府只告訴農民和大眾這些農產品不開放,卻刻意不強調320項農產加工品在目前談判進度下極可能開放。他進一步表示,農產品和農產加工品的區隔只在一線之間,譬如紅豆是目前列為不開放的農產品,但是如果做成紅豆餡,就搖身一變為可進口的農產加工品。賴中強痛批,政府公開強調要「保護農業」所以不開放管制類農產品,但卻變相開放農產加工品、調製食品,對於台灣農業仍將是重大衝擊。
最後,賴中強針對貨貿談判的資訊透明和程序民主問題表示,談判就要於年底或明年初收尾,政府卻不敢公開說明320項加工食品會開放到什麼程度,砲轟「這樣還是黑箱、不民主」。賴中強認為,應該要讓每個可能受衝擊的產業和從業勞工獲得充分資訊,開放參與決策形成過程的管道,並有可能對談判結果產生影響,這樣才是民主參與。賴中強強調,馬政府在卸任前的時刻並不宜強推貨貿,如果硬要強推,又不讓更多人知道關於此重大談判的詳細資訊,結果可能就是重蹈服貿覆轍。